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9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可能的题型包括:
1、简答题
2、实验设计题
3、分析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 实验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1) 行为是有规律的(lawful):行为的运行方式具有一定内在规律。
(2) 行为是被决定的(deterministic):在特定的条件下,行为模式是固定的。
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understandable):自然规律最终可以被理解。即使我们现在不能理解,但是在未来的一天总会被研究清楚。如记忆、思维、意识等。
2、科学家/心理学家的科研态度
不确信的(uncertain)、谦虚的(open-minded)、可能犯错误的(fallible)、谨慎的(cautious)、有道德的(ethical)
3、科学的实验证据应满足的标准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客观描述,不包含主观因素。
(3)系统的(systematic),在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得来的。
(4)经过控制的(controlled),排除了任何控制变量的影响。
4、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1879年,冯特(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诞生。
5、以人为对象的研究
要公正地对待试验对象,包括:
(1)知情同意;
(2)退出研究的自由
(3)免遭伤害的保护、信息咨询,消除有害后果
(4)保护个人隐私
(5)其它方面
6、科学欺瞒和科学欺骗
(1)科学欺瞒(scientific deception):有时当被试知道了实验目的后,会影响实验结果,主试不告诉被试的实验的真正目的,实施欺瞒。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欺瞒是为了控制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不同于科学欺骗。比如,我们在做观察小偷的真实行为时,就可以采用科学欺瞒。
(2)科学欺骗(scientific fraud):有意歪曲事例,包括捏造和篡改数据,即操纵结果以使之看起来更好,更有甚者,则完全伪造数据,所报告的观测结果根本不是实际做出来的。如,有些人在论文时,编造数据结果。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
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1)变量(variable):变量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例如,身高、光的强度、呈现时间、性别、年龄、IQ值、学习成绩、距离。
(2)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独立变量,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3)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4)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果研究者想探讨阅读材料的字号大小对读者的阅读速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自变量为阅读材料的字号大小,因变量为读者的阅读速度,额外变量为字的频率、体例、笔画数、被试性别、年龄、智力,以及测试仪器等。
2、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在心理学中,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们的程序所下的具体、明确的、直接可以操作的定义,被称为操作定义。
3、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操纵自变量
(1)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如果操作定义不合适不敏感,研究很可能失败。包括:使用现有的信息对变量进行操作定义;通过操纵创建情景状态进行操作定义;通过操纵创建情景状态进行操作定义。
(2)确定检查点(数量、间距、范围)。可以根据前人的研究,也可以通过前测自己探测出检查点。
(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
(4)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4、选取被试样本的方法
(1)随机取样,包含简单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e)和系统随机取样。
(2)分层随机取样:是随机取样的进一步形式。首先确定总体的层次,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随机取样。
总体的层次是指一个总体的被试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
(3)等组匹配取样:主要用于被试量很少的情况下,因为随机取样会导致被试样本的不匹配或不等组。
(4)方便取样:选取那些最方便得到的被试,但必须随机将被试分配到处理中去。
(5)个案样本取样:由于在现实研究中被试的稀少,所以要采用此方法
5、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
(1)题目(title)
(2)关键词(key words)
(3)摘要(abstract)
(4)前言(introduction)
(5)方法(method)
(6)结果(result)
(7)讨论(discussion)
(8)结论(conclusion)
(9)致谢(acknowledgments)
(10)参考文献(reference)
(11)附录(appendix)
6、因变量的观察
(1)建立合适的操作定义
(2)让因变量成连续数据
(3)校准测量因变量的仪器
(4)反应指标的平衡
7、信度和效度
(1)信度(reliability):信度是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以再现的程度。
(2)效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8、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不同
(1)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2)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第三章 变量的类型与设计
1、因变量的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
(2)反应的速度
(3)反应的概率
(4)反应的强度
(5)测验分数、评定分数
2、额外变量的来源
(1)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比如,测量反应时的仪器总是比实际情况要快。
(2)实验环境:比如,实验过程中的光照强度造成的实验偏差、布置的实验场景使被试不想做实验等。
(3)主试者:比如,主试给指导语时方式和态度的不一致,对不同的被试有所不同使得被试在反应时有一定的差异;主试在进行实验操纵时的程序等方面出现了偏差也容易导致实验结果不能很好的反应实验情况。
(4)被试:比如,被试的分配
(5)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任何环节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
(6)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比如,剔除极端数据,要按照通常的标准而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剔除;统计分析时要使用与数据相适应的统计方法。
3、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1)消除法:消除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不利影响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保持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
(3)随机法:实验中的随机化通常包括两个方面:抽取样本和分组的随机化。
(4)匹配法:是根据被试的某些方面的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使各组被试的特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是同质的。
(5)抵消平衡法: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来抵消或平衡这些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
(6)兼作组法:把变量设为被试内变量来消除被试间变量的差异。
(7)纳入因素法:纳入为因素法,又叫附加因素法。指把额外变量也加入为自变量进行研究,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把这些额外变量的效应从总效应中剔除掉。
(8)统计控制法:通过统计的方法将一些额外变量的效应提取出来,从而避免对实验引起误差。
第四章 非实验、准实验
1、在观察法中,反应性(reactivity)是需要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何为反应性,如何来控制它?
反应性是指因观察者的出现使得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控制它的方法有:(1)无干扰测量 (unobtrusive (nonreactive) measure);(2)适应(adaptation);(3)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
2、相关法它主要被用来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从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角度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
3、低相关:两个变量之间低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内部的关联性低。
(1)原因一:偶然的巧合。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
(2)原因二:全距限制(restriction of range)。
在相关研究中,为了能够计算出真正有意义的相关系数,要求每个变量内各个分数之间必须有足够大的差异,数值之间也必须有显著的分布跨度或变异性。当数值之间的变异很小时,可能导致两个变量本来存在高相关,但实际计算得到的相关系数较低,这就是所谓的全距限制。
4、准实验设计
在准实验设计情况下,被试是不能随机分配的,所以,在这种设计中很难揭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潜在的第三变量的影响很难从非实验和准实验中排除掉。
5、多组设计的类型
(1)固定组比较设计:有两个组(一个为实验组,一个为对照组)两组都有后测成绩,但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而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处理。
(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来选择对等组,在研究的初期两组不相等。
(3)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
能够较好地控制选择、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但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以及选择×处理可能会影响外部效度。
(4)相等组匹配设计:各组之间不能随机分配被试,但是各组除自变量不同外,在其它方面都进行了相应匹配,使得各组间近乎相等。
第五章 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1、真实验设计排除了其它无关因素对实验的干扰,所以能够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真实验研究是在实验室条件(人为情境)下进行的,可以对变量进行操纵。
2、被试内变量和被试间变量
(1)被试内变量
被试内变量是指对于接受该变量的被试来说,每一个被试接受了自变量的所有处理水平,则该变量被称为被试内变量。
(2)被试间变量
被试间变量是指对于接受该变量的被试来说,每一个被试仅接受自变量的一个处理水平,那么该变量被称为被试间变量。
3、在心理学研究中,主效应与多重比较的关系
(1)主效应(main effect)是指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化。
(2)多重比较是当自变量有多于两个水平时,主效应显著时,研究者想进一步弄清到底哪些水平间存在差异,这种分析数据的方法就是多重比较。
4、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功能
(1)使实验处理的变化最大。通过实验设计使实验处理最大化,以有利于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2)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使处理效应本身最大化,使不感兴趣的额外变量最小化。方法:控制额外变量,如被试方面、实验材料方面、实验场所方面等。
5、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特点
(1)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P≥ 2)。
(2)分配被试时,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3)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6、组间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
7、组间实验设计消除误差的方法
(1)完全随机化分配被试。完全随机化的方法适合被试量比较大的实验,可以降低被试间的差异。
(2)等组匹配法。适合于被试量少的实验设计中。
8、组内实验设计的优点
(1)在实验设计方面:
a)只需要少量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
b)由于节省大量的被试;
c)组内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每组被试接受的若干个实验处理之前,加入练习实验或准备实验,作为被试在正式实验前的准备(被试不知道是准备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练习实验结果剔除;
d)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2)在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
a)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不等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
b)组内实验设计获得的数据避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六章 真实验(二)两因素实验设计
1、两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
2、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
(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水平结合。
(3)研究中的两个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
3、单因素实验设计与两因素实验设计的不同
单因素实验设计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而两因素实验设计中有两个自变量。
例如,研究字频对阅读速度的影响中,自变量是字频,这为一个单因素实验设计。而研究字频和笔画数对阅读速度的影响中,自变量是字频、笔画数,这是一个两因素实验设计。
4、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水平结合。
(3)研究者更感兴趣于研究中的被试内变量的效应,以及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希望对它们的估价更加精确。
第七章 小样本研究
1、小样本研究的意义
(1)充分考虑到了被试的不同质性。它把那些原本不同质的被试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被试组(甚至有时一个被试组只有一个被试),以确保每个被试组内的被试相对一致,所以各组被试的成绩基本上反应了被试的实际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因被试不同质而带来的误差。
(2)探讨稀有现象的有效方法
2、小样本研究的方法
(1)实验组-对照组研究(experimental group-control group study) :自实验中有一个实验组还有一个对照组,但每组被试并不多。
(2)单个案研究(single case study):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
三、答题技巧
1、简答题:对于学科中的基本问题与概念的理解和思考。
2、实验设计题:是对实验心理学课程的较高要求,需要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综合把握和理解,根据题目要求,从研究问题、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和操作定义,到研究过程中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说明。
3、分析题:根据题干中描述的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验设计的特点和问题。
四、重点复习题
(一)简答题
1、心理学研究,选取被试样本的方法有哪些。
2、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有哪些基本功能。
3、科学的实验证据应该满足哪些标准。
4、在心理学研究中,组内实验设计有何优点。
5、在心理学研究中,主效应与多重比较的关系如何。
6、在准实验设计中,多组设计包含哪些类型。
7、如果研究者想探讨阅读材料的字号大小对读者的阅读速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分别为什么。
(二)实验设计题
按如下要求,尝试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视广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观众观看满意度的影响。
自变量:
因变量:
是几因素的实验设计:
自变量的两个水平:
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因变量操作定义:
预期能得到的结论:
要控制的一个额外变量是:
控制方法:
如何选取和分配被试:
(三)分析题
研究者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分的高低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处理水平组,如高、中、低水平组。随后,考察不同处理水平组之间是否考试成绩不同。如果成绩的差异明显,表明动机高低影响学习成绩。分析这种实验设计能否说明学习成绩的变化就是由动机导致的,为什么?
五、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随机取样,包含简单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e)和系统随机取样。
(2)分层随机取样
(3)等组匹配取样
(4)方便取样
(5)个案样本取样
2、答案要点:
(1)使实验处理的变化最大
(2)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3、答案要点: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客观描述,不包含主观因素。
(3)系统的(systematic),在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得来的 。
(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排除了任何控制变量的影响。
4、答案要点:
(1)实验设计方面:
a)只需要少量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
b)由于节省大量的被试。
c)组内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每组被试接受的若干个实验处理之前,加入练习实验或准备实验,作为被试在正式实验前的准备(被试不知道是准备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练习实验结果剔除。
d)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2)在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
a)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不等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
b)组内实验设计获得的数据避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5、答案要点:
主效应(main effect)是指实验中由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化。而多重比较是当自变量有多于两个水平时,主效应显著时,研究者想进一步弄清到底哪些水平间存在差异,这种分析数据的方法就是多重比较。
6、答案要点:
(1)固定组比较设计
(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3)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4)相等组匹配设计
7、答案要点:
自变量为阅读材料的字号大小,因变量为读者的阅读速度,额外变量为字的频率、体例、笔画数、被试性别、年龄、智力,以及测试仪器等。
(二)实验设计题
答案要点:
答案:自变量:电视广告持续的相对时间。
因变量:观众的满意度
是几因素的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
自变量的两个水平:相对时间长和相对时间短
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长,每小时等于15分钟广告;短,每小时1分钟广告
因变量操作定义:让被试回答满意度量表
预期能得到的结论:电视广告持续时间长,观众满意度低;电视广告持续时间短,观众满意度高。
要控制的一个额外变量是:电视节目的喜好程度
控制方法:恒定法,在两个水平上保持一致。
如何选取和分配被试:采用随机法选取和分配被试。
(三)分析题
答案要点:
这种实验设计是准实验设计,很难说明学习动机的变化是学习成绩的原因。
因为在准实验设计情况下,被试是不能随机分配的,高、中、低三组被试除了在学习动机方面存在差异外,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差异,最后发现三组的学习成绩不一样,很可能是由于其它因素导致的,而不一定是学习动机导致的。所以,在这种设计中很难揭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潜在的第三变量的影响很难从非实验和准实验中排除掉。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903学期6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